为深入学习贯彻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的传承“五老”的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激励青年学生奋进担当,6月2日,商学院党委组织学生干部对李殿富教授进行访谈。在访谈中,李殿富教授从艰难求学、专业磨练、学院建设发展和会计人才培养等方面讲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与工作经历,为在场的师生上了一堂亲切而又励志的人生课程。
他出生于山村的贫困家庭,凭着执着和不服输的精神为会计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严谨治学、兢兢业业,在我校从事高校教育工作30年已培养近万名财会人才,他就是原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李殿富教授。
艰难求学的“长征路”
出生于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的李殿富求学之路十分坎坷。由于战乱,学校里唯一的教书先生被迫离开了村子,已到读书年纪的李殿富只好在家中放牛。直到1951年,年满10岁的李殿富才有机会步入课堂,农村小小的学堂却为今后成为中国财会领军人物的李殿富开启了成长之路。为了能够读初中,每天他要徒步几十里的山路去隔壁村参加补习。当时正值寒冬,夜间温度极低,由于路途遥远,李殿富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要出发,晚上回到家时已是深夜。虽然天气恶劣,但是求学的脚步并没有被阻挡。经过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努力,李殿富成功考上初中。
奈何天有不测风云。一次意外导致他的父亲几近失明,而他的哥哥,由于修水库受凉患上风湿性关节炎,失去了劳动能力。家庭的变故,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李殿富初中时,只能靠着学校派发的一个月三块五的助学金度日。高中三年,恰逢三年困难时期,家中条件更加的困难。为了家庭考虑,李殿富萌生了放弃求学的念头,准备回家种田减轻家庭负担。在高考完后,李殿富便毅然回到家中,干起了农活。在李殿富认为自己的求学之路走到尽头时,黑暗之中出现了一丝光亮。录取通知书下发的那天晚上,他的中学老师在崎岖蜿蜒狭窄的山路上骑行数十里,给他送来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耐心给他做工作,争取家人的同意,并表示愿意资助他继续读书。每每回忆起老师的暖心关怀,李殿富始终心怀感激。在经过重重艰辛与磨难后,李殿富终于迈入北京商学院的大门。
离家求学的李殿富,第一次远离家乡和父母,既兴奋又有些彷徨。考入大学的李殿富,满怀求知的欲望,他被分配到了商业经济系的财会专业学习。像很多初入大学的懵懂青年一样,因为对会计专业的认知误区,起初他对会计专业并不感兴趣。后来在学校开展的入学教育后,认识到了会计专业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端正了专业思想,提高了对会计专业的认识。大学时期,李殿富政治上要求进步,学习成绩优良,在大学时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是大学的学习,为其后来成为财会领军人物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在实践中“淬炼”专业能力
1966年李殿富大学毕业,毕业分配时响应国家号召,做到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到党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被分配到建筑工程兵第七工程师二一一大队从事国防三线建设工作,主要是核基地、机场、物资储备仓库等。工作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基本上是人烟稀少的地方。虽然生活条件虽然十分艰苦,但也正是这段时期,他得以接触实际的会计业务,为之后在会计领域上长远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
刚大学毕业不久的李殿富踌躇满志,想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工作中,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但他很快发现,现实的情况是复杂多变的,掺杂着各种的因素,这些问题都是书本上没有的。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凭借着不服输的精神和自身良好的学习能力,他主动找有经验的老会计请教,深入工程实践一线调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实操经验,这为后来他从事科研事业和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工作中通过不断实践,总结经验,掌握了施工企业工作规律,提高了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工程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促使本单位连续几年获得“省工业学大庆先进企业”。
在青海当工程兵的这段经历,也让李殿富充分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他一直鼓励大学生在校园里要多读书,努力学习,增长知识本领,同时也鼓励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出真知。
用初心使命诠释“铺路石”精神
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掀起了一阵下海经商的浪潮。受下海经商风气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师选择离职,下海经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资源变得异常紧张,这让当时担任会计系主任的李殿富忧心忡忡。由于这种情况之前从未有过,没有经验方法可以采纳,于是他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灵活的采取了一系列方法。对于老教师,通过进行电视台讲座、培训班讲课等方式,来增加其收入来源。对于留下来的年轻老师,采取在职培养的制度,鼓励本科毕业的老师继续读硕士,硕士毕业的老师继续读博士。为了留住教师人才,在学校评职称方面,李殿富又与上级部门等沟通,申请额外的破格指标,解决教师评职称的后顾之忧。他还积极推动学院教师、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每年开展学术论文评审。通过他的不懈努力,为学院留住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
李殿富一直非常重视年轻人的培养。由他指导的会计研究小组,在《会计研究》上连续发表三次专题文章。有人曾问李老师为什么不加入他们的团队,他是这样回答的:“让年轻人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我就做‘人梯’,扶持年轻人,做‘铺路石’,能把年轻人培养起来,让他们变得更好,专业就能发展,学科就能发展。”他大力扶持和培养年青教师,学院先后有4名教师荣获财政部会计名家、领军人才。在他的带领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得以持续发展,广大教师深耕专业,刻苦钻研,为会计学院的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院在2007年荣获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为会计科学大厦“添砖加瓦”
李殿富在为祖国高等教育事业辛勤耕耘和甘做园丁的同时,心系祖国会计学科的发展。在高校30年的教育工作中,他培养了很多优秀财会人才,有的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高教和科研机构做管理者,有的成为集团公司高管和企业家。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涌来,李殿富老师审时度势,纵观国际会计领域,将中国传统会计概念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际会计有机的接轨,撰写了一系列适应中国特色的会计教材、专著和论文,为中国会计史写下了浓浓的一笔。在1998年,由他主持研究的“关于金融危机的治理研究”课题,其中软着陆的治理措施被时任国家领导人所采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党和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提出了“稳定经济秩序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其中就引用了他的“关于金融危机的治理研究”中的理念,对中国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保稳定,促发展繁荣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离退休老领导,李殿富教授非常关注学校的发展建设。他大力支持学校60周年校庆工作,积极提供校史资料和史料线索。他捐赠的珍贵照片见证了学校的成长发展,也唤起大家对学校厚重历史的回忆,给今天的年轻人以极大的启示和鼓舞。在学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活动暨“七一”表彰大会上,学校邀请李殿富等10名老党员代表上台,并为他们颁发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新商业模式的兴起,为商科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当我们向李殿富咨询会计学科今天如何发展的问题时,他谈到,我们要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将中国会计理论体系与国际会计理论体系有机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学科理论体系。同时,要正确的看待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对于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会计学科应当适应数字化转型发展,并推进数字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和会计学科学术共同体建设,立足北京、服务首都、面向未来,共同促进会计学科的繁荣与发展,为首都经济发展服务。
辛勤耕耘结硕果,由于教学和科研突出,李殿富曾荣获多项荣誉,其中包括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内贸易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并被多项评审和活动聘为专家和顾问。访谈结束后,李殿富向同学们展示了他获得的一些荣誉证书,并同我们合影留念。
采访后师生深深沉浸在对李殿富的敬佩中。在李殿富老师的身上,感受到了坚定的信念和对学术不懈求索的精神,也看到了知识分子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巨大作用。虽然李殿富已经年过八十,但是他精神矍铄、思维敏锐,他笑着说,现在每天都要走一万步,身心都在锻炼。他乐观地向我们讲述当年的求学经历,那种以苦为乐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李殿富给予青年一代很高的期望,他强调青年要多读书,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不要虚度光阴。他建议青年人要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始终保持进取的学习精神。最后李老师鼓励我们要拓宽眼界,勤于锻炼身体,多读书、读好书。
通过采访李殿富老师,学子们不仅了解了他奋斗历程中的感人事迹,更从他的人生体验中学到很多智慧。同学们纷纷表示,李老师对我们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寄予重托,“青年强则国强”,要学习老一辈对学术、对事业不懈追求的精神,以实干笃定前行,在艰苦奋斗中磨炼意志、在实践中增长本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贡献我们的青春和力量。